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有固定板、隔板、把手、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蜗杆、蜗轮、螺纹杆、螺纹套、活动板、渗水口、连接管及集水槽,所述固定板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传递连接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后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外表面啮合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护装置技术领域。该井下软岩支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井下软岩支护装置不方便携带安装及支护面积固定的问题。
公开号:CN214330653U
申请号:CN202120175256.1U
申请日:2021-01-22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刘明东;毛三宝;郑宇�;王美梅;冯康康;陈宗洛;李德明;梁太光;曹创国
申请人:China Coal No71 Engineering Co ltd;
IPC主号:E21D19-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装置。
[n0002] 在井下作业时,由于局部地区的岩石是软岩,这就给施工现场带来了危险性,软岩由于硬度不高,很容易出现滑落倒塌的情况,因此,对井下作业的工人来说这是必须要克服的情况,现有的支护装置大多是一体式结构,灵活性差,不方便携带安装且支护面积固定,实用性差。
[n0003]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装置解决此类问题。
[n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n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井下软岩支护装置不方便携带安装及支护面积固定的问题。
[n0006] (二)技术方案
[n0007]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割草机械装置,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有固定板、隔板、把手、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蜗杆、蜗轮、螺纹杆、螺纹套、活动板、渗水口、连接管及集水槽,所述固定板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传递连接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后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外表面啮合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固定板后端面均设置渗水口,所述渗水口间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有第一万向节、第一连接杆、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第二万向节、第二连接杆、套环、支撑杆及垫脚。
[n0008]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内腔设置有隔板,所述螺纹套与隔板固定连接,所述蜗轮固定板均与螺纹杆贯穿连接。
[n0009] 优选的,所述隔板下部采用了与隔板上部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把手、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蜗杆、蜗轮、螺纹杆、螺纹套、活动板、渗水口、连接管。
[n0010] 优选的,位于所述固定板下部的所述活动板前端面固定连接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通过连接管与渗水口连通,所述渗水口进水口端均设置有过滤网。
[n0011] 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采用了与第一本体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固定板、隔板、把手、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蜗杆、蜗轮、螺纹杆、螺纹套、活动板、渗水口、连接管、集水槽、第一万向节、第一连接杆、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第二万向节、第二连接杆、套环、支撑杆及垫脚。
[n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万向节左右端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万向节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右端面转动连接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右端面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二法兰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万向节,位于所述第一万向节左侧的第二万向节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万向节右侧的第二万向节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n0013] 优选的,所述第一万向节前端面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套环,所述第一万向节下端面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垫脚。
[n0014] (三)有益效果
[n001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n0016] (1)、该井下软岩支护装置,使用人员通过转动把手使得第一链轮转动,从而配合链条使得第二链轮转动,通过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均与蜗杆固定连接,从而蜗杆得到转动,再配合蜗轮使得螺纹套转动,由于螺纹套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从而螺纹杆在螺纹套内腔移动,进而活动板的高度得到改变,使得整个装置实现了能够调节支护面积的功能,通过设置有渗水口,能够截留岩壁上流出的水分,避免了水分渗透过多,一方面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水分在岩壁上流动存在塌方危险,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工作环境,通过设置有集水槽,方便了工人对渗透出的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n0017] (2)、该井下软岩支护装置,通过第二万向节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第二万向节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可拆卸,从而使用人员能够方便的对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进行拆卸,进而使用人员能够快速方便了对其携带安装,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实用性,在支撑高度较低时,使用人员能够使用支撑杆配合垫脚使得装置保持稳定,当支撑高度过高时,使用人员能够通过外接固定杆再配合螺栓螺母使得套环与其固定,保持整个装置的稳定。
[n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19]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后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正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21]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n0024]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图5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中:1-第一本体、101-固定板、102-隔板、103-把手、104-第一链轮、105-链条、106-第二链轮、107-蜗杆、108-蜗轮、109-螺纹杆、110-螺纹套、111-活动板、112-渗水口、113-连接管、114-集水槽、2-第二本体、3-连接机构、301-第一万向节、302-第一连接杆、303-第一法兰、304-第二法兰、305-第二万向节、306-第二连接杆、307-套环、308-支撑杆、309-垫脚。
[n0026]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n0027]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第一本体1通过连接机构3固定连接有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包括有固定板101、隔板102、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及集水槽114,固定板101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把手103,把手103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链轮104,第一链轮104通过链条105传递连接有第二链轮106,第一链轮104与第二链轮106后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蜗杆107,蜗杆107外表面啮合连接有蜗轮108,蜗轮108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110,螺纹套110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09,螺纹杆109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11,活动板111、固定板101后端面均设置渗水口112,渗水口112间连通有连接管113,连接机构3包括有第一万向节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一法兰303、第二法兰304、第二万向节305、第二连接杆306、套环307、支撑杆308及垫脚309。
[n0028]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01内腔设置有隔板102,螺纹套110与隔板102固定连接,蜗轮108固定板101均与螺纹杆109贯穿连接。使用人员通过转动把手103使得第一链轮104转动,从而配合链条105使得第二链轮106转动,通过第一链轮104与第二链轮106均与蜗杆107固定连接,从而蜗杆107得到转动,再配合蜗轮108使得螺纹套110转动,由于螺纹套110与螺纹杆109螺纹连接,从而螺纹杆109在螺纹套110内腔移动,进而活动板111的高度得到改变,使得整个装置实现了能够调节支护面积的功能。
[n0029] 本实施例中,隔板102下部采用了与隔板102上部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
[n0030] 本实施例中,位于固定板101下部的活动板111前端面固定连接有集水槽114,集水槽114通过连接管113与渗水口112连通,渗水口112进水口端均设置有过滤网。通过设置有渗水口112,能够截留岩壁上流出的水分,避免了水分渗透过多,一方面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水分在岩壁上流动存在塌方危险,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工作环境,通过设置有集水槽114,方便了工人对渗透出的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n0031] 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采用了与第一本体1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固定板101、隔板102、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集水槽114、第一万向节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一法兰303、第二法兰304、第二万向节305、第二连接杆306、套环307、支撑杆308及垫脚309。
[n0032] 本实施例中,第一万向节301左右端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302,位于第一万向节301右侧的第一连接杆302右端面转动连接第一法兰303,第一法兰303右端面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法兰304,第二法兰304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万向节305,位于第一万向节301左侧的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位于第一万向节301右侧的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二本体2固定连接。通过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二本体2固定连接,第一法兰303与第二法兰304可拆卸,从而使用人员能够方便的对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进行拆卸,进而使用人员能够快速方便了对其携带安装,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实用性。
[n0033] 本实施例中,第一万向节301前端面通过第二连接杆306固定连接有套环307,第一万向节301下端面通过支撑杆308固定连接有垫脚309。在支撑高度较低时,使用人员能够使用支撑杆308配合垫脚309使得装置保持稳定,当支撑高度过高时,使用人员能够通过外接固定杆再配合螺栓螺母使得套环307与其固定,保持整个装置的稳定。
[n0034] 工作时,使用人员通过转动把手103使得第一链轮104转动,从而配合链条105使得第二链轮106转动,通过第一链轮104与第二链轮106均与蜗杆107固定连接,从而蜗杆107得到转动,再配合蜗轮108使得螺纹套110转动,由于螺纹套110与螺纹杆109螺纹连接,从而螺纹杆109在螺纹套110内腔移动,进而活动板111的高度得到改变,使得整个装置实现了能够调节支护面积的功能,通过设置有渗水口112,能够截留岩壁上流出的水分,避免了水分渗透过多,一方面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水分在岩壁上流动存在塌方危险,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工作环境,通过设置有集水槽114,方便了工人对渗透出的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通过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二本体2固定连接,第一法兰303与第二法兰304可拆卸,从而使用人员能够方便的对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进行拆卸,进而使用人员能够快速方便了对其携带安装,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实用性,在支撑高度较低时,使用人员能够使用支撑杆308配合垫脚309使得装置保持稳定,当支撑高度过高时,使用人员能够通过外接固定杆再配合螺栓螺母使得套环307与其固定,保持整个装置的稳定。整个井下软岩支护装置,通过螺纹杆109与螺纹套110等的配合,能够调节整个装置的支护面积,通过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一万向节301等的配合,使得整个装置能够方便的安装及携带。
[n0035]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n0036]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通过连接机构(3)固定连接有第二本体(2),所述第一本体(1)包括有固定板(101)、隔板(102)、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及集水槽(114),所述固定板(101)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把手(103),所述把手(103)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链轮(104),所述第一链轮(104)通过链条(105)传递连接有第二链轮(106),所述第一链轮(104)与第二链轮(106)后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蜗杆(107),所述蜗杆(107)外表面啮合连接有蜗轮(108),所述蜗轮(108)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110),所述螺纹套(110)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09),所述螺纹杆(109)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11),所述活动板(111)、固定板(101)后端面均设置渗水口(112),所述渗水口(112)间连通有连接管(113),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有第一万向节(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一法兰(303)、第二法兰(304)、第二万向节(305)、第二连接杆(306)、套环(307)、支撑杆(308)及垫脚(309)。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1)内腔设置有隔板(102),所述螺纹套(110)与隔板(102)固定连接,所述蜗轮(108)固定板(101)均与螺纹杆(109)贯穿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2)下部采用了与隔板(102)上部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固定板(101)下部的所述活动板(111)前端面固定连接有集水槽(114),所述集水槽(114)通过连接管(113)与渗水口(112)连通,所述渗水口(112)进水口端均设置有过滤网。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采用了与第一本体(1)相同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有固定板(101)、隔板(102)、把手(103)、第一链轮(104)、链条(105)、第二链轮(106)、蜗杆(107)、蜗轮(108)、螺纹杆(109)、螺纹套(110)、活动板(111)、渗水口(112)、连接管(113)、集水槽(114)、第一万向节(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一法兰(303)、第二法兰(304)、第二万向节(305)、第二连接杆(306)、套环(307)、支撑杆(308)及垫脚(309)。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万向节(301)左右端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302),位于第一万向节(301)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杆(302)右端面转动连接第一法兰(303),所述第一法兰(303)右端面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法兰(304),所述第二法兰(304)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万向节(305),位于所述第一万向节(301)左侧的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万向节(301)右侧的第二万向节(305)与第二本体(2)固定连接。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万向节(301)前端面通过第二连接杆(306)固定连接有套环(307),所述第一万向节(301)下端面通过支撑杆(308)固定连接有垫脚(309)。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0653U|2021-10-01|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
CN207727644U|2018-08-14|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CN210068488U|2020-02-14|一种风动潜水泵双吸结构
CN111151533A|2020-05-15|一种煤矿开采便于清理式风筒
CN211776068U|2020-10-27|一种土木建筑支撑装置
CN214035533U|2021-08-24|一种具有快速检修功能的土地整治用钻土装置
CN213979097U|2021-08-17|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清淤装置
CN211778771U|2020-10-27|一种自动化设备用行星减速机
CN212206656U|2020-12-22|一种土壤修复用方便操作的分层取土装置
CN210427061U|2020-04-28|一种水文地质取样装置
CN110439052B|2021-05-28|一种用于水利工程中的淤泥清理设备
CN214272203U|2021-09-24|一种水利水电施工用水渠清淤装置
CN213774578U|2021-07-23|一种用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保湿装置
CN211447197U|2020-09-08|一种便于清理的过滤型园林井盖
CN209855752U|2019-12-27|一种便于调节的钻井钻具刮泥装置
CN211042763U|2020-07-17|一种工程监理用水泥取样装置
CN213131198U|2021-05-07|一种泌尿外科结石冲洗装置
CN211354270U|2020-08-28|一种伸缩螺纹管清洗刷
CN210226422U|2020-04-03|农业灌溉用生物陶瓷活水设备
CN212790257U|2021-03-26|一种环境保护用的建筑工程除尘装置
CN213296458U|2021-05-28|一种方便安装的挖掘机铲斗
CN208350420U|2019-01-08|一种农业推广用土壤采样装置
CN211950351U|2020-11-17|一种岩溶地区工程勘察探测装置
CN212200368U|2020-12-22|一种岩土勘察信息化集成监管设备
CN214286899U|2021-09-28|一种市政给排水用管道过滤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75256.1U|CN214330653U|2021-01-22|2021-01-22|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CN202120175256.1U| CN214330653U|2021-01-22|2021-01-22|一种井下软岩支护装置|
[返回顶部]